前言
7月29日,少林寺换了新任掌门。没料到才过了一天,网上就闹得沸沸扬扬——有人开始挖印乐法师的过去。
合影、豪车,再加上一堆传言满天飞,可越挖越觉得奇怪。这位新掌门跟释永信那些事儿,简直就像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的人。
印乐法师到底是谁呀?他到底有啥背景?那两人之间的差距到底啥原因造成的??
24小时,从无名到爆红
一天功夫,印乐法师从“谁啊?”变成了“全网焦点”了。说起来还挺深的,少林寺一换住持,网友们那放大镜就立刻盯了上来。
第一张合影很快就被翻了出来,照片里,印乐法师穿着朴素的僧袍,和一位气质文雅的女士坐在茶桌两边。桌上摆着普通的普洱茶和花生,背景是一个简单的会客厅,墙上挂着“慈悲”二字。两人保持着适当的距离,表情自然,就像平常的佛法交流场景。
大家一开始还挺激动的,觉得又发现了个“重磅料”。结果细看之下,这画面和脑海中的想象完全不一样,没有奢侈的装饰,也没有让人猜测的暧昧动作,就只是一场很普通的宗教接待场景。
更有趣的是,那位女士自己还出来说话了。她表示自己就是个平凡的佛教信士,当天去寺庙里交流佛法,师父非常友善地接待了她,还送了一串手镯作为结缘的见证。就是普通的宗教活动,大家别想得太复杂。
这个回应反倒让网友们更想知道了!大家纷纷猜测:这个新来的主持到底是啥模样的人?为什么那张合影看起来那么普通平凡,没有一点华丽的感觉?
光靠一张照片,真是没法看出个所以然来。想知道这位新住持到底啥人,还是得从他这二十年的日子聊起才行。
田里刨土20年的种地方丈
佛学院里的大佬,咋就突然转行干起了农活,还是坚持了整整二十年?说起这事儿,还真挺让人好奇的。
印乐法师17岁就出家了,大学毕业于中国佛学院,还曾到斯里兰卡深造,真算是佛门里的学霸。按理说,这样的背景在任何寺庙都能过上不错的生活,可他偏偏走了一条“笨”路——去白马寺种地。
就这样坚持了20年。网上流传着不少他干农活的照片:戴着旧手套割麦子,汗水把僧袍都打湿了;驾驶拖拉机在田里穿梭,熟练得像个老农民似的;用挖掘机整理土地,动作比专业司机还规整。
有人说这是摆拍,但你只要看看他那双手就知道了。手套上都磨出了好几处漏洞,手掌还有厚厚的老茧,这怎么可能是假装出来的。一位曾去白马寺拜访的信徒说:“师父的手,比我这个搞建筑的还要粗糙。”
他倒是挺坦然的:“农禅并重,这是佛门的传统。体验众生的痛苦,才能真正获慈悲。”听着有点理想化,但人家就是这么践行的。白马寺的菜园子、果园子,大部分都是他亲手打理的。
更有意思的是,这位方丈平日接待来访者,基本上就喝普洱茶配花生。有人开玩笑说:“到印乐师父那儿,别想着喝啥名贵的茶叶,人家就这水平,要就要,绝不虚伪。”
说到这,你估摸着就会想到那位前任了。释永信当初可不像这个样子。
3亿营收背后的CEO和尚
年收入达到了3个亿,游客也超过了百万人,这可真是个大生意啊。释永信带领下的少林寺,绝对算得上佛教界的“商业奇迹”。
武术巡演、海外分院、文创开发,少林寺的招牌可是用得挺溜的。有数据显示,在最火的时候,少林寺每年接待的游客超过百万人次,商业收入加起来也冲破了3亿大关。要是在全国各大寺庙里,这绝对算得上头牌了。
不过,意见也不少。有照片显示,释永信的方丈房里堆满了古董,墙上也挂满了名画。有媒体还拍到他喝的茶叶,单斤就得好几万块。跟咱们想象中的出家人形象,有点差距啦。
更令人头疼的还是那些传闻不断。有人说他在门票分成上跟地方政府闹出了矛盾,有的还爆料他跟娱乐圈的明星合影频繁,生活方式越来越像个CEO似的。2016年,他跟弟子释延鲁还因为1700万的投资糾纷闹上了法院,这事儿在佛教界也引起不少议论。
有人觉得他确实把少林寺带向了全球,这点功劳咱得认。但是也有人提出疑问:出家人变成这样,还算出家人吗?到底商业化的界限在哪儿呢?
这些争议积攒了多年,最终在各种举报和调查的推动下爆发。涉嫌犯罪、违反佛教戒律的事情,咱们可以从中国佛教协会的通报里看得很清楚。曾经光彩夺目的“CEO和尚”,就这样黯然退出了舞台。
正是这些事情,让大家对新住持的期望挺高的,只不过,虽然期待着,但质疑的声音也不少。
期待与质疑,佛门的十字路口
有人点了个赞,直呼“终于来了个正经的”,可有人又挂念着“别又是个演戏的”。网友们的反应可真是看法不一啊。
支持的人理由很简单:他老20年如一日地耕种修行,手上的老茧是真的,流的汗也是真实的,这样出家的人才让人觉得踏实。有位网友说得挺实在:“瞧他那双破手套,就知道不是装的。”
不过,持质疑态度的人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他们担心,释永信刚当上领导的时候,也曾被赞得天花乱坠,时间一长,权力逐渐积聚,又怕会不会变心。同时,还有人爆料说印乐法师名下有一辆价值两百多万的路虎揽胜,这也让一些人开始打起了疑心。
还有人把他跟那些真正修行的和尚拿来一比较。比如大悲寺的永祥法师,一天一碗粥,静心修行了几十年,从不出现在公众面前。有人就评论说:“这才是真正的出家人。”
说实在的,这些怀疑也有一定道理。佛门么,讲究的是戒律和修心,对于各种诱惑,能够坚持最初的信念真不简单。少林寺这块金字招牌,背后可是故事不少,要想真正实现“去商业化”,说起来真不容易。
不过看印乐法师的经历,确实跟别人不太一样。在白马寺期间,他主要搞的都是文化交流和慈善活动,很少涉及商业经营的事。而且更关键的是,他把每一笔香火钱的用途都公开出来,财务的透明度挺高的。
到底该怎么处理寺院这个事呢?要不要坚持传统的修行方式,还是拿出点现代气息,跟得上时代脚步?像印乐法师那样朴素实在的作风,能不能撑起少林这个招牌,真是个悬念。这些难题,可能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这些争论说到底,其实映射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结语
关于新住持的这阵子热议,表面上看像八卦,其实反映出大家对于“真正的出家人”的一份期待。当商业化的潮水慢慢退去,人们又开始思索:佛门究竟应该是个啥模样?
印乐法师用破旧手套和真汗水,表达了他的看法。不管他能坚持多久,至少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出家人可以既接地气,又不失底线。
或许这才是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他个人的得失,而是他所代表的哪种抉择——在喧闹中守住心中的平静,在诱惑面前坚持最初的信念。
你看哪,现代寺院要不要走那条坚持传统修行的路还是稍微迎合一下商业化的风潮,真让人左右为难。有的人觉得还是得守住那份纯粹,毕竟修行的本意不能变;可也有人觉得,适当融入一点商业元素,才能让更多人接触到佛法,也能解决自身的维护问题。要说呀,弄得平衡点在于既不能变成旅游景点,也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这样才能既传递心灵的宁静,又不失适应时代的脚步。
点搭网配资-炒股配资门户网-股票配资官网最新-股票小额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